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学段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去认识国家、了解国情;通过情理交融增进爱国情感,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稳固的价值观,坚定报国意志,主动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重任。
1.小学阶段:启蒙爱国认知,培育爱国之情
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启蒙学生的爱国认知上。通过象征符号的感知,使学生对“国家”产生具体的、初步的认知,从感性的角度认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小学阶段的儿童,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已充分发展,在具体事物的表象中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具体运算,这一时期,增强小学生对国家的依恋感,启发小学生对国家山河的热爱、以及对人文与国家标志物的喜爱、尊重与亲近的情感,是启蒙爱国认知,培育爱国之情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生成的主观印象。“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P93)对“国家”的认知并不会在人脑中主动产生,需要借助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质媒介,在感知物质媒介背后象征意义的过程中获得。这个物质媒介也叫象征符号,即借用具体的事物或者人来表达具有象征含义的标志性记号。人对象征符号的感知分为两种,分别是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直接感知是对象征符号的表征和具体的感知,比如对国旗、国徽的形状及其所包含元素等内容的感知。间接感知是个体通过思维整合所接受的信息,对象征符号的抽象意义、深层结构的感知。
在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推动直接感知与间接感知循序渐进。首先,以直接感知象征符号入手,强化学生对国家具体形象的记忆。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停留在对物体表象的关注上,他们的心理特点具有形象性和想象性,但未上升到抽象层面,爱国主义教育以爱自然、爱他人、爱家乡为融入点,对国家的物质形态进行记忆。其次,小学高年级时注重学生对象征符号的间接感知,理解象征符号背后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活动。
当前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创新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授课方式不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所以,小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借助各种象征符号,运用场景、语言、声音等震撼性元素对学生产生视觉、听觉刺激,把符号背后代表的意义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透过象征符号的表面去认识事物背后的特殊意义,以此熏陶学生的身心,培育爱国情感。
2.中学阶段:深化情理交融,明晰爱国之理
中学阶段是学生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的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对于国家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象征和意义,而是会呈现出系统性和综合性认识的特征。爱国主义教育从国家具体形态层面的教育升级为抽象形态层面的教育,即由围绕国家物质象征和意义展开的教育深化为关于国家人文精神、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展开的教育。“中学生爱国情感逐步以爱国主义基本原则为出发点,特别是初三以后,学生的爱国情感是在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明确个人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基础上产生的,达到了情理交融的程度。”[5]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态度体验或者心理感受。“一个人获得了关于国家的知识,并不等于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一定能外化于行为,国家认同行为的持续表现需要个体积极、真实体验的强化。”[6]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对国家的认知,不一定就产生爱国的情感。“如果没有感受现象,就不存在情感发展的机制,就不会有任何情感经验作为印记留存在记忆系统中。”[7](P123)因此,对爱国情感的培育仅有象征符号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原有认知的内容表象和属性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体验成为情感的“催化剂”。体验的过程离不开情境的设置,情境作为一个学习中介,是学生在进行某项活动时所处的场域,是爱国情感产生的客观条件,学生亲身体验爱国情境有利于引导和深化爱国情感。
中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性质及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了解;深化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明确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在实践方面,主动创设情境,寓教于境、寓教于情,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和行动亲历的场域,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
当前中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抽象笼统缺乏梯度和温度,围绕中、高考指挥棒,老师会更多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情理交融不够。所以,中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将抽象的文本知识与生动鲜活的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并从中激发起爱国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比如,用爱国主义影片、纪录片等丰富课堂情境,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名人故居,参与类似教师评比、班级公约制定等学校公共事务等。从外在的情景感受过渡到通过逻辑推理产生精神共鸣,引导学生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内化于心,上升于理。
3.大学阶段:稳固价值观,坚定强国之志
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抽象思维的水平,认知结构进入稳固阶段,开始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价值观初步形成。大多数学生在深入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后对国家的认知格局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思想体系,开始思考国家的历史延续性与民族传承性,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相比中学阶段,大学生更多把国家的稳固性存在和长久性发展转化为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自觉地把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前途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为内发于心的强烈爱国意志和报效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意志是人对情感的综合运用和统筹兼顾,是观念形态和价值观的表现,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之行动的过程。让爱国情感上升到信念层面,坚定学生报国意志,就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因为“大学价值观教育包含培养价值理性和进行价值引导的双重过程”,[8]会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外化。即学生通过价值理性审视和探究现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实践将价值观外化为自觉的行为。通过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会发生质的改变,进而超越理性判断进入到信仰层面。爱国对大学生而言是内心深处的印记,并通过社会实践将价值观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当前大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足以及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不够,对于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问题回应的时效性有待提高。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应提高理论深度讲解的能力,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另一方面应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比如,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校外实践,在基层社区、企业等地方提供实践机会,发动学生参与基层民主选举、政策宣讲、社会调查活动等,亲历社会的发展,增强使命担当,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