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支持,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等承办,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共同体、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等协办的第三届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高峰论坛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召开。论坛以“创新新时代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深化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研究”为主题,来自全国大、中、小学约400余位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现场参会,全方位、多视角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进行成果发布和经验交流,线上同步直播访问量达到10万+。我们将陆续推送论坛部分现场参会代表演讲内容,以飨全国广大读者。
各位领导、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想就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实际,谈一下思政课一体化的认识与实践。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八一学校与师生代表座谈交流时强调了思政课的重要性。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指出了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路径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一育人规律的需要。“树人”一词来自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百年之际,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揭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着力点一:讲道理
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讲道理会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课堂效率。”老师首先得会讲道理,而且要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讲道理,最好用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的一手资料讲道理,做到以小见大。比如,我们用电视剧《山海情》讲道理的例子。老师给学生们留了一个作业“你看完《山海情》会有什么问题或困惑?”而后,我们根据学生提问设计了综合课程,老师在讲课中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问“什么山?什么海?”,第二问“山海为什么有情?”,第三问“有没有更多的山、更多的海建立起山海情?”。通过连环三问建立起了地理角度的山海情,并最终指向国家的扶贫政策,这就是学科综合运用的案例。再比如,前些天我们学校设计了一项综合实践考察,组织高一、高二学生去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做访谈。孩子带着设计好的教案到了琉璃渠村,跟当地老百姓做了拉家常式的谈话。在谈话过程中他们了解到了煤改电、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这些政策,与之前只在新闻和课本中听到这些词汇不同的是,他们亲眼看到居民们开心地谈论生活质量的变化,真切感受到了国家为老百姓幸福生活所做的工作。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着力点二:学段联接
我们重视大中小学学段的上下联接,在共同育人目标的引领下,构建符合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比如,我们学校开展了“法治主题”实践设计活动,通过在不同学段分别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职业体验、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学生,初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高中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着力点三:协同合作
注重促进家、校、社之间的横向协同。真实情境具有融合育人多要素的功能,在真实情境中学校、家庭、社会多要素有机融合,有利于形成合力,协同推进思政课育人能力的提升。道德重在实践,那么学生实践的场合多吗?其实并不是特别多。但是,学校可以努力营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从2015年开始组织“全国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高端论坛”。活动中所有的舞台造型全是学生自己做的,学生们还活跃在各个场地做主持人、志愿者。参加论坛的老师纷纷表示对二附学子扎实功底与深厚学养的认可。当然,学生们在做志愿者过程中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收获了专家给予的精神给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角色不再是被保护,而是保护别人、帮助别人。角色丰富了,行为利他了,问题也解决了。